1月11日微信公开课PRO版活动上,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并透露微信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应用号。外界认为,微信已经有了一种OS(操作系统)的感觉。“应用号”以一款轻量级应用的姿态可能成为连接一切的底层。
张小龙对应用号的期待是:“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我们的本意不是传播内容,我们要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在讨论一个新的形态,叫应用号。”对于微信“应用号”能否在互联网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各家自有各家的看法,一起来看看下面这9个观点吧。
正 方
快刀青衣:微信应用号对所有的 APP 开发者是一件利好消息
增加了一个超级入口,让用户先轻量级的搜到你使用你,而不是成本非常高的下载一个 APP。而如果 APP 本身的体验和功能足够好,那么用户是乐于下载一个放在手机里,不用每次都要在微信里搜索。
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业务,把高频并且吸引人的功能放在微信里貌美如花,把一些凸显技术壁垒的碉堡的功能放在自己的 APP 里吸引重度用户。作为一个手机里装了几百个 APP 的人来说,有很多 APP 功能很棒,但是没人去下载使用,不久就死翘翘了。
创业团队的前期开发成本比较低,可以循序渐进。先集中做好应用号,而不是刚创业就拉出一个会员系统/成就系统/勋章系统/支付系统……的开发计划。
魏武挥:应用号将让微信连接一切
应用号大致就应该是这么个逻辑:交互体验如同APP,但用户又不需要再装APP。基本上,可以把应用号看成服务号的升级版。
其实在微信里,应用号早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所谓应用号,估计就是这块“第三方服务”将开放平台化,不再是腾讯系服务的专属之地。这就意味着这样一条理论上的路径正在深化:微信连接一切,下一步,知晓一切。
应用号的入口位置在哪里?怎样避免给人一种和支付宝界面雷同的感觉?什么样的应用可以接入,它的审核门槛是什么?接入的应用号的账户体系(如果应用开发者依然坚持要有自己的用户体系)和微信帐号体系是怎样的关系?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应用号,面向用户怎样展示。这个界面我相信是可以允许用户自行调配的(比如我就要携程的,不要同程的)等等,都是应用号需要考虑的因素。
微信,已经隐隐有了不是OS但神似OS之像。至少,快成了App Store,而且与应用商店所不同的是,它不仅控制分发,还知晓行为。将来,有些收费应用号出现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它还将控制变现。
新榜:应用号打通产业链Vpp时代来临
App开发运营者应该密切关注这个事件的发展。微信应用号如果真的能够开放平台,对开发者进行支持,构建新的App内容生态,将会非常具有活力。
但首当其冲的是现有的应用分发渠道商。应用号如果能顺利改变用户对App的认知和使用习惯,也就会从根本上改变App生产、发布和盈利的模式。
个人经验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平台什么形态,对优质内容的和服务的需求都存在,好内容永远是硬通货。不论微信此举是成功或者是失败,只要微信是按照“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的产品价值去尝试,我个人都非常尊敬。
鸵牛网:应用号不仅仅是想颠覆APP行业
微信将推出微信应用号,无疑让APP行业将迎来致命性的打击。就如张小龙所说的,微信应用号的价值在于尝试做到让更多的APP有一种更轻量的形态,但是又更好使用的一种形态来存在。也就是说,微信应用号正想抓住APP行业痛点——APP的推广成本,重复使用率低,为此而打造一个专为开发团队服务的平台。
反 方
龚进辉:生态建设成应用号最大挑战
无论是轻应用还是应用号,初心都是让用户最快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选择权在用户手中,任何违背用户旨意的产品前景堪忧,即便是牛逼闪闪的微信也在服务号上栽跟头。换言之,初出茅庐的应用号或多或少与行业现状背道而驰。同时,用户能否持续使用至关重要,直接取决于应用号应用生态的完整性,生态建设将成为未来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必须解决两个棘手问题:① 如何实现生态共存② 如何打破本地App+应用商店的主导优势所以,“告诉用户轻应用/应用号很好,就指望能替代本地APP或网页”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任何平台都不该心存这一想法,而应该让用户自由选择。显然,无论是生态共存还是打破本地App+应用商店的主导优势,都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重任,遇到重重阻力在所难免。姜伯静:应用号将让微信更加拥堵不堪
众所周知,国内手机厂商的利润很多来自预装软件,以及APP的推广。一旦APP被革命,那手机厂商的收入必然会大受影响。而当用户不再需要那么多APP的时候,硬件配置的重要性还会如以前那么重要吗?至于APP开发者,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了,怎么办?
微信应用号的门槛会是个问题。应用号大家庭的门槛会设置的怎么样?如果这个门槛很高,或者说费用不菲,那么前述关于取代APP的理想化状态将很难实现。
手机屏幕上APP拥挤的状况消失了,可微信里将更加拥挤不堪。手机上装几十个甚至更多的APP是个灾难,那么微信里关注同等数量甚至更多的应用号岂不也是个很苦恼的事情?
应用号的运营是个问题。应用号应该是由专业机构或公司企业运营,但是,之前企业号的繁琐是让人望而却步的。
据说智能手机不久以后会消失,那么微信最好准备了吗?这个应用号会适应未来吗?
李建华:微信应用号并不是独立App生存的土壤
微信平台的监管政策不适合独立App。微信平台的监管政策对独立App来说,就像看不见警戒线的高压线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微信的惩罚。做为一个独立App的开发者,你把一个公司的命运放在微信应用号上?岂不是儿戏。
微信平台的壁垒政策不适合独立App。腾讯最赚钱的还是微信的游戏频道和广告通朋友圈渠道,但是这两个渠道,任何一个独立开发者都是无法有机会上去的。
微信平台的传播属性不适合独立App的发展。微信是个非常封闭的系统,这种封闭的理由是为了产品体验。一个独立的App要发展,必须要一个多个出口传播体系,一旦把你的 App放在微信应用号上,就相当于把你的App放在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这都是非常不利于一个独立App发展的。
微信封闭的流量池不适合独立App。微信这个封闭的系统,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流量池,这个池子的流量只有流进没有流出。独立App一旦把用户导入了微信,你再想导出就会非常困难。
杨君君:应用号没解决生态问题,难垄断
从商家的角度考虑,虽然微信是一艘“航空母舰”,但是它毕竟不是OS,在微信上进行开发,相当于是在入口里再去打一个洞,这对于商家想要直接触达用户来说,其实是多了一层。另一方面,微信毕竟还是属于腾讯的,那么就意味着一旦微信掌握分发权力之后,和腾讯系产品的竞争将会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虽然微信一直在说去中心化、公平,但是参考滴滴和快的、滴滴快的和Uber在打仗时,微信分量的举足轻重,商家也一定不会完全把命压在微信身上;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抛开前面所说的如果商家都把App内置在微信里,做一个应用号,用户在找服务时会多一层入口的考虑,单就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微信的应用号能否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一点存疑?毕竟,有一些功能涉及到商户的核心数据,但用户又必须使用的功能,这时候应用号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了。再加上很多商家有很多个性化的功能,而应用号充其量只能提供模板化的服务,这也是用户不会将应用号作为服务选择的唯一
从微信自身的角度考虑,张小龙对微信号的介绍其实语焉不详,原因相信更多的是在考量类似于入口位置、审核门槛、展示权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对于微信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再来看,微信在公众号的生态里,说实话,除了订阅号带来的信息入口,其它并没有能够有太好的价值体现,而且即便是在订阅号里,微信也正在走向一个类似于微博那样的“大号掌握话语权,草根很难成长”的小圈子文化,阶级已经形成。如果说大商户因为担心竞争不愿意将命压在微信身上的话,那么对于小商户来说,在订阅号上建立的应用号能否继续履行“去中心化”的思想存疑,毕竟小商户不能指望用户去主动搜索。
现在的应用号其实只是降低了服务号接入门槛,并没有解决生态共赢的问题。考虑到即使现在像类似应用号的京东、大众点评、美丽说在微信钱包一级入口的情况下都没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商家的动力应该不会那么强。所以微信想要通过应用号来切入服务,甚至进行“服务垄断”的想法,只能说道难且艰!
龙飞:应用号并不能完全替代APP
微信的野心其实还是蛮大的,但要想达到纯粹的替代APP还是一个奢望,虽然张小龙在起初在定义应用号的时候,就定义在了轻APP上面,只是对一些不常用的软件进行收拢,在用户需要的时候进行点击查询,但笔者认为未来微信的商业化运作绝非如此简单,就像朋友圈从简单的生活开始变成了浓浓的商业化运作。
微信一直打着“连接一切”的口号,而每一次的革新最后都被人们商业化运作,不管这是不是微信的最终想法,但事实已经不容辩解,就目前来看“应用号”并不能完全代替APP。“应用号”只针对于低频度的、轻量级的、服务功能的App。在“应用号”上只能实现一些基本的功能,App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网友们对微信应用号的看法:
有人认为只要平台足够开放和规范,微信应用号是可以成功的。也有人认为,不管做什么如果不致力于用户体验都是空谈,如果想以这种方式而收取费用,被集体放弃的可能性会很大。
如此看来,微信应用号到底能否禁得住市场和时间的双重考验还是个未知数。毕竟微信应用号还未推出,或许对于张小龙来说,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神迹,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