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热线:

4000-900-632
科创致远软件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走进智造工厂 探访“数字工匠”①」智能车间里的“探路者”

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的升级阶段,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各生产阶段的工作界限逐渐模糊,技术和技能被重新定义,在此背景下,一批操作技能高超、具有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数智技术的“数字工匠”脱颖而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我们走进智造工厂,探访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的劳模、工匠,挖掘他们在“技能无人区”探路,拥抱新技术、为传统技能添“智”的典型故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也为如何当好工人、成为工匠寻找时代答案。即日起,本版推出“走进智造工厂 探访‘数字工匠’”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金属切削的轰鸣声充斥着整个生产车间,一台台数控加工设备分区域整齐排列,身穿蓝色工装的马小光正穿梭其间,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伴随显示屏上一条条跳动的程序指令,一个个“躺”在设计图纸上的零部件从飞溅的切削液和金属屑里“走出”,它们将被组装到履带式装甲车上,助力大国重器翻山越岭。
今年3月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起了一个技能成才的典型故事,故事主角就是马小光。
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学徒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这位“大满贯”的80后技工是怎么做到的?身处数智转型的浪潮中,他如何拥抱新技术、学习新技能?像他这样登顶技能“金子塔尖”的工匠,对于企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为了寻找这“灵魂三问”的答案,记者来到了中国兵器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翻过新技术的那座山
1953年,著名全国劳动模范倪志福曾在这片热土上发明了“群钻”,他在攻关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群钻精神”激励了几代人进工厂当工人、在生产一线创新创造。70年后的今天,“群钻精神”有了新的传承——马小光和工友们正在智能制造装备车间里重新定义学技能、当工人。
马小光技能大师工作室位于车间一角,这个用玻璃墙隔出来的操作间是马小光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全车间唯一一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就“站”在“玻璃房”里。
2018年,车间引进了五轴数控加工中心。面对难度成倍增加的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想腾出更多精力钻研新技术”的马小光,主动请辞班组长职务。
研究设备说明书、从网上找教学视频、去兄弟单位请教……那段时间,本就话不多的马小光变得更沉默了。徒弟徐红飞发现,常常是晚上9点之后了,那间“玻璃房”的灯依然亮着。
对马小光来说,这几乎又是一次从山脚向上攀爬的过程,“难度不亚于当年自学第一台数控设备。”
2002年,22岁的马小光第一次摸到了数控铣床。
彼时,北方车辆集团引进的第一台数控铣床,已经在车间“吃灰”半年之久。“激活”它的任务落到了马小光身上。
拿着仅有的一本机床操作与编程说明书,孤勇者马小光开始了漫长的摸索。
没有学习资料,他就跑到西单图书大厦去找。好不容易买到的几本参考书,被他翻得卷了边。
为了更好地学习计算机绘图技术,马小光花去半年工资,在全厂第一个买了一台“奔腾4”电脑。
一点点地自学,一个个指令地尝试……2007年,当马小光操作数控铣床,仅用两周就完成了原来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加工任务时,他仿佛一粒打破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车间激荡起不小的涟漪。工人们震撼于新技术的高精高效,纷纷感叹,“数控时代来了。”
从数控铣床到三轴数控加工中心,再到五轴数控加工中心,车间先后“上新”的20余台不同型号的数控加工设备,马小光都是首任操作者。
“想提升技能,就要勇于去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儿、挑战别人干不好的活儿。”马小光这样总结技能路上的“登山体会”。
“智”造大国重器
环顾车间,3台数控加工中心、7台数控铣床组成的“马小光加工单元”占据“C位”,红、黄、绿不同颜色的指示灯提示着加工进度,马小光一边查看参数,一边耐心指导技工更换刀具。
眼前的这个智能加工单元能实现多品种、小批量零件的高效复合加工,10台设备只需要5名工人即可完成操作。北方车辆集团智能制造装备公司副总经理邢程用“企业自动化、数字化发展路上的一次飞跃”形容“马小光加工单元”。
2013年,北方车辆集团提出“精益生产”理念,如何优化工艺、提升加工效率,成为摆在马小光面前的难题。
参加北京机床展时,新技术、新设备的刺激让马小光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把更适合产品需求的三轴数控加工中心引入生产线?”在他的建议下,公司重新调整了设备购置计划,也正是这次小调整,为后来加工单元一人多机操作的大跨越提供了可能。
产品方案 预约演示 价格咨询